前段时间,小米公司发布了一条微博,引发了热议,原来小米换了新logo了。很多人,都觉得雷总被骗了。说实话,我当时猛的一看,也是很蒙蔽,可能咋们不懂美学,不懂新logo背后蕴藏的文化底蕴吧!' C+ a: o6 ^1 ]: F
但是,原设计者原研哉说到:最新设计的小米logo,融入了东方哲学的思考,从而提出了一个具有「超椭圆」数学之美的小米新 LOGO,同时还增加了黑色和科技银来作为小米品牌色彩的新搭档。 X6 d( B) ^5 S9 G# U
原研哉还说到:在验证的过程中,用到了一个数学公式。
) E; W* l! `: }* R# V% N8 j
4 e5 ^ I( X$ m$ V0 o! [8 i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到,这里有一个n,因此可以知道:上述公式能够绘制出n种类型的超椭圆。而设计者最终推荐使用n=3这一形状。! P/ Z7 N7 R9 g4 r+ i9 b6 `; _
2 ?' m; X' z, p& k/ g; a4 ?5 f7 ]
* w! V9 |% Y7 G: l' \- V3 K
① 绘图原理
9 {3 ^# B1 m7 W: O 在正式绘图之前,我们先来讲述一下Python绘制新logo的“绘图原理”。掌握了原理后,剩下的问题就交给代码吧。1 z% F, S% X. ~' A7 G% X
①利用 “超椭圆” 公式,绘制一个带填充色的椭圆; ② 遍历 “旧logo” 上的像素值,保留白色 “米字” 处的像素值; ③ 将带“米字” 的像素值,写入第一步的超椭圆中;- m+ F% m9 n5 I8 t9 ]; Z
② 重要知识点的普及 # s# D# N# C- O
关于整个代码,有几个函数需要给大家提一下,为了大家更够很快学习。但是不会讲解的很详细,大家可以根据说明,自行下去查阅相关资料。
3 V) y# n; [* Q, k( Z, Y8 {% E ① plt.fill():用于给图形填充颜色; ② plt.axis():用于打开/取消坐标轴展示; ③ plt.subplots_adjust()和plt.margins():用于去掉图形外侧多余的留白; ④ image.getpixel():用于读取图片的像素值; ⑤ image.putpixel():用于在指定坐标位置处,写入像素值;# ? }: f) ^3 f# m" T
③ 上代码 6 l. q6 p/ u4 Z/ k
首先我们先导入相关库:
/ l& [& Z/ l/ Y) v 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import numpy as np
from PIL import Image
接着,利用上面 提到的公式,绘制一个不留白的n=3的超椭圆。2 D# F0 u% Z% d6 \( J% U0 t- w
x = np.linspace(-1, 1, 1000)
y = + pow(1-abs(pow(x, 3)), 1/3) # 注意公式的写法
z = - pow(1-abs(pow(x, 3)), 1/3) # 注意公式的写法
plt.figure(figsize=(12, 12)) # 画布大小
plt.plot(x, y, color=(255/255, 103/255, 0))
plt.plot(x, z, color=(255/255, 103/255, 0))
plt.fill(x, y, color=(255/255, 103/255, 0)) # 填充颜色
plt.fill(x, z, color=(255/255, 103/255, 0)) # 填充颜色
plt.axis('off') # 不显示坐标轴
plt.subplots_adjust(top=1, bottom=0, right=1, left=0, hspace=0, wspace=0)
plt.margins(0, 0)
plt.savefig('fill.png', transparent=True, dpi=100) # 设置保存图片的透明值
然后,遍历旧logo的像素值,保留 “米字” 那一块儿。将该像素值,写入上面的 “fill.png” 中。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:白色的rgb值是255, 255, 255。- v1 C+ c" z! S! b5 U- T
image_1 = Image.open('old.png')
image_2 = Image.open('fill.png')
w, h = image_1.size
for i in range(w):
for j in range(h):
data = image_1.getpixel((i, j))
if data == (255,)*4:
image_2.putpixel((i, j), (255,)*4)
image_2.save('new.png')
④ 最终呈现效果
6 {# |% \5 `: \* y6 F
5 _; T- V% e/ }, C* o. C